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

聲音調查報告內容001

0 意見, 張貼者: Huang Chung Ying 於 上午8:02 ,
聲音調查報告主要分為兩種調查內容的呈現;
橫向式地以實地街頭訪問當地民眾,試談他們聲音的本質、對聲音的喜好、以及對「聲音藝術」的認識,進行聲音的田調資料蒐集。
此外,藉由訪問相關藝評家、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對於聲音之看法,試以文字闡述聲音。在聆聽一般民眾對於聲音的想法外,也能提供透過縱向式閱讀聲音的相關文字,開始對聲音好奇或試著思考。



對象:留法學生


問:你覺得聲音是什麼?
答:聲音對我來說…無非是一種感官系統,經由某種媒介得已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接受(舉例來說:很多音頻人耳並聽不到,故需要某種媒介),並產生觸動或回饋反思。

問:你覺得什麼是好的、或好聽的聲音?
答:所謂好聽的聲音,不如說是不是喜歡的聲音,我很難說啥標準,但個人認為聲音比起視覺藝術來說:所謂的悅耳共同感知較高,舉例來說…一幅畫確實每個人愛好不同,主觀上相對較分散,但我覺得聲音落差相對小很多,應該沒人會覺得刮黑板的聲音叫悅耳…共嗚的差異性較視覺藝術來得小。


問:你覺得什麼是聲音藝術?
答:這樣好了…不外乎…我算藝術圈的吧…目前感覺…在藝術圈裡的定義通常不脫…聲音藝術:一種還有待開發的感官藝術等…這種話…但對我來說:嚴格看只要是搞藝術…哪種形式某種程度都可以說是新感官。聲音藝術很重點的在於收受體是耳朵,不是眼睛。是對藝術發展來…視覺藝術主導或說強勢、習慣性現象的一種反省及開拓,但這也是盲點所在;因為:(當然我接觸不多…故也許有不曉得的作品或其實有人做)當我們想架構在所謂新感官等這些論述層次上時,其實很快就號盡,而這種現象似乎已經可以感受到技術層面不斷提昇…然後呢?缺乏的還是申論的問題。很多人在談這件事都這樣說,但我覺得更根本的問題的…聲音藝術本身侷限性太強…它注定架構在新感官這種論述發展…而跳脫不了…
一樣舉例來說,我覺得現在聲音藝術有點像十九世紀印象派剛出來時的語境,
別忘了…印象派走的是藝術變革,但它終究還是在視覺裡打轉…是新的形式
但不是新的觀念。直到後續藝術家等(如杜象)提出整個不在從視覺出發的藝術官
才又重新革命了一次。但可悲的是當代聲音藝術家當然也知道這道理,但確無從以聲音藝術為課題再提出什麼…除了感官開發這種論述基調的言論。反過來說…或許我們該認真思考它的侷限…而不是一直賣弄它是一種感官發拓、新感官誰都知道…但提出的新見解卻是啥?講更白的…我看了一些作品…都說有提出啥…新論述等的,但別忘了~他的基礎還是架構在…因為這聲音我沒聽過,就像印象派的畫法沒人看過,所以得已產生新論述。但杜象的馬桶誰都看過,但提出的觀點卻是之前人沒想過的。很多在台面上的人…賣弄文字,但說穿了…還是賣弄文句跟新感官。但……沒有……真的新論述…只是新現象。
因為它只要一架構在新感官這種論述,就看似合理啦?
我只是覺得…它一直在賣弄…本來就是藝術不可獲缺的感官媒介……

南海001聲音檔案 Soundings Taiwan,The 1st venue:Nan-Hai Gallery

0 意見, 張貼者: Huang Chung Ying 於 清晨7:45 ,
聲音檔案:南海001 地點:南海藝廊附近  
對象:南門市場大姐、麵店服務員、農委會門口警察、建中學生、鴻鴻、大樓管理員、牯嶺街劇場櫃台人員、成龍集郵店老闆、松林書店老闆、補習班門口家長、郵局前帶孫女的阿嬤、228國家館保全人員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展示中心行政人員等。

採訪主題;
1.聲音是什麼?
2.什麼是好的/好聽的聲音?
3.什麼是聲音藝術?
  Nan Hai 001 by chungying

聲音檔案-失聲祭LSF 48
說明:以下僅節錄LSF48行動當日與觀眾對談「不負責之聲音調查報告」之部分,欲聆聽其他完整失聲祭內容請至失聲祭網頁觀賞聆聽!
Nan Hai 002 by chungying

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

關於「不負責之聲音調查行動報告」

0 意見, 張貼者: Huang Chung Ying 於 晚上9:04 ,
在整個當代藝術裡,聲音藝術(Sound Art)較為人知的是一個衍生自科技藝術的分支。
在一般狀況下,因為耳朵24小時的接收,我們不得不聽的很多;
但關於聲音,我們談的很少。
可是我們應該要談的,其實更多。
我們如何看待、討論它?
因此關於聲音,我想說的是:「不負責聲音調查報告」不太像是一件作品,我倒希望它會是一個長久開放的行動,一個關於聲音的對話與討論。
這個過程不是只有創作者關起門來的論述,而是讓真實生活的人們來闡述或說明他們所認為的「聲音」。在整個行動調查報告的聆聽裡,調查的對象依他們對聲音/聲音藝術的看法,有深或淺的不同說明;而調查結果也透過文字或單純的聆聽,開始對聲音能進行更深、更廣的討論。